Blogger

Translate This Blog

2014年9月9日星期二

拆彈雄心 (2009)


一直以為<阿凡達>能奪得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,怎料是這套<拆彈雄心>。此片的導演 Kathryn Bigelow 是 <阿凡達>導演 James Cameron 的前妻,更添此次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比併的經典傳奇色彩。



<阿凡達>是公認的成功電影,仍然落敗,<拆彈雄心>,真的那樣強?與此同時,我有數位朋友,述說此片,竟不約而同,各自看了一半就放棄了,這樣,不禁燃起我觀賞<拆彈雄心>的欲望。

故事講述美軍在伊拉克的一隊拆彈小組的故事。從來戰爭片都是獎項大熱,而這<部拆彈雄心>,故事的劇本是由 Mark Boal 撰寫。Mark Boal 曾於2004年待在伊拉克一段時間,集結了不同的小故事受啟發而寫成。因此,劇本給人非常寫實的感覺,加上電影實地,在接壤伊拉克的約旦拍攝,拍攝隊伍的勇氣,令人佩服。
我不太喜歡<拆彈雄心>的鏡頭,畫面以極重的搖晃感及密集的Zoom鏡,造成緊張的戰地報導感,看得頭暈。這種拍攝技巧,很久以前,我看尚格雲頓的一套電影< Second in Command>大同小異。

電影每一段,其實頗為緊張,不過段與段之間的關連,沒有太大關係,有朋友說笑,如果抽起了任何一段,也不會影響結局,不如一開始就看結局好了。

War is like a drug,給電影明顯的點了題。吸毒、賭博、網癮等等,全都是沉溺的病症。人,追求沉溺當中的刺激,定有其背後逃避的現實。不過 William James 對於拆彈的沉溺,似乎是天性多於後天的缺失造成。他對自己的BB說:長大後,你不一定喜歡現在喜歡的東西。這種無奈對於和平現實的不滿,造成 William James 繼續尋求拆彈的存在感和刺激感。


主角 William James 本來有機會回家過和平日子,可是連睡覺也要戴上頭盔,感受拆彈的一刻,最終卻選擇了再回戰場拆彈。導演以 Addiction 的視野,給予了故事無奈悲觀的結局,彷彿在給大家說明,怎樣反戰也沒用,人性,就是這麼地沉迷戰爭中的刺激。William James 已經成為男性天生野性,愛戰爭刺激的象徵。世界上有種人,對戰爭的刺激,猶如吸毒一般,一試上癮。


事實上,<拆彈雄心>在美國熱播後,很多的退伍軍人表示,真實的拆彈隊伍工作並不會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進行。這是電影,非紀錄片,所以William James 才可以如此狂妄,置同事於生死之間的危險中作賭注。

像 William James這種人,跟他共事,危險之至。最幸福的,看來莫過於是他保險的受益人。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Stat Counter


View My Stats

搜尋此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