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一位母親吃飯,談起教育子女,她給我分享了一段很有啟發性的往事。
話說這位母親,只得一個兒子。
兒子踏入青少年階段,受同學影響,想買一台電視遊戲機,遂向母親爭取:「媽媽,同學們都有遊戲機,我也想買一台。」
母親擔心,遊戲機會影響兒子學業,但又不想當個極權的母親,便說:「那麼你先去說服爸爸。」
兒子於是便跟爸爸洽談。
爸爸是個哲學型的人,便要兒子思考,為什麼要擁有一台遊戲機。
兒子耐著性子,跟爸爸理性討論,解釋自己為什麼「需要」一台遊戲機,而不是「想要」。爸爸反覆提問,要兒子思考清楚這決定。
兒子契而不捨,翻查典籍,每天跟思考型的爸爸,反覆討論,索性鬥到底。
媽媽加入戰團,每天一起討論,向兒子問這問那,其實借勢起底探案,想了解兒子的朋輩圈子,都是跟些什麼人,一起玩樂。
一家三口,討論升溫,可喜的是,大家立場雖敵對鮮明,但一家人竟能持續理性討論,倒是少有,這全歸功於這家的家規政策,一直主張溝通,而且「講得出,做得到」。
既然家中的政策,一直是說得通,便能通過,兒子這次便發起狠勁,每天跟爸爸傾談過沒完沒了。什麼控制時間,什麼平衡生活,一概承諾。
爸爸開始不敵:「你去跟媽媽談吧,只要媽媽說買,便買。」
兒子大喜過望,轉戰媽媽。
媽媽也耐著性子跟兒子傾談,討論持續一星期多,最後,媽媽見兒子堅毅,也有放手過關心態,但仍擔心兒子「沉迷打機」。
如果你是這位媽媽,你會怎樣做?
一般父母,在這骨節眼上,一是認栽,草草要子女立下承諾,解決了事,一是強權否決,提出無法達成的條件,霸道結案。
其實到底,父母愛鍚子女,拉鋸關係上,兩難局面,自己也不好受。
不過,這位母親的處理方法,讓我驚嘆。
媽媽最後對兒子說:「好,既然你這麼堅持,我便給你買一台遊戲機,但我有一項條件。」
兒子興奮道:「好!什麼條件?」
媽媽認真道:「你要出賣你的自尊給我。」
兒子愕然:「什麼?」
「對,你的自尊。」媽媽續道:「你考慮一下吧。」
自尊。
這位媽媽告訴我,她的兒子聽後,愁眉不展,沒有再找爸爸討論,自個兒思考了兩天。媽媽也很想知道,自己的兒子,會怎樣決擇。
兩天後,兒子來對媽媽說:「媽媽,我想好了,如果你要我出賣自尊,得到遊戲機的話,那麼,我寧願不要了。」
媽媽聽後,說道:
「就因為這句話,遊戲機,我買給你!」
兒子驚喜,終於得到了遊戲機,而且,兒子打從心底,佩服自己的媽媽。
最後,兒子得到了的東西,比他付出的,還要多。
今天的社會,物質主義極重,家長間傳染怪獸病,單單只顧子女表現、只顧子女是否交到上流社會的小朋友。今天已經是變異的世界。
我認為,父母的天職,除了應給予子女溫飽外,不是更加應該給予子女,更特別的啟發嗎?
那是只屬於親子間的啟發。
我去過這位兒子的婚禮,現場重要時刻,他哭著的,捨不得自己父母似的,跟別人結婚,感覺像迫婚似的,看得大家笑著淚湧缺堤。其實,那是告別之前的人生階段,只不過,告別沒有遺憾,只有感激。
那,不是單單養大自己這副軀殼的,感激。
看得出,兒子受父母的啟發,成長與及「自我」,充滿愛,充滿鼓勵,也充滿堅強,沒有縱容,真正 Tough Love。
當父母的,走到這境況,無憾吧。
這位兒子,今天已經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,而這位媽媽不是別人,正是港大的一位著名學者,張包意琴博士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