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行程的第三天)
第八回 本能寺第九回 牛舌刺身
第十一回 環球影城
第十五回 姬路城
第十六回 大阪城
最終回 豐國神社
出發二条城
上回提到,我和太太騎著單車,誤打誤撞之下,找到了一地道民間市場。進午膳後,我們便向古京都的政治中心,「二条城」出發。
看戰國時代的小說,玩KOEI的遊戲,接觸過二条城,終於到達了! 這也是我第一個在日本接觸到的古城。
日本古代,天皇執政的權力,都交給了最高的官員,大將軍,而所有下臣,都是大將軍的部下,因此可以說是一黨專政。這種鐵幕政治下,大家都稱將軍的政權為幕府。如果細心一看,愈近京都的中心,天皇的御居,街道數字愈小。四条通、五条通、七条通,愈來愈遠。
幕俯將軍居城為「二条城」,權力之高,可想而知。二条城,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
交通:乘地下鐵於東西線巴士於「二条城前」下車;
莫看幕府將軍位高權重,過了若干年後,世襲的幕府將軍,已經管不住臣下了,其臣下表面從屬,可是實際上卻打持了幕府將軍的實權,例如收稅、軍政、民政等,這就有如一個富翁死後,管家不聽少爺命令,尊貴的少爺,說不出的苦惱。
信長與二昭
二条城的主人,姓足利,有名無實,奔走於各方大名(諸侯)之間,試圖再興幕府,可惜,戰國時代是一個所謂「下勀上」的時代,家臣權力大過主人,大名(諸侯)都拿足利將軍作傀儡人偶,大有中國古時「挾天子以領諸侯」之風。
連這樣龐然的巨城,將軍都是依賴外方諸侯出錢修建。二条城,最出名的就是,一代霸王織田信長拿款出來修建給足利義昭居住。後來二人交惡,兩人爭鬥,最後織田信長,忿然帶兵衝進京都,拿下了這個自己一手培植出來的將軍。
信長與義昭之間的恩怨,說也說不清。
相信不用說,也能猜到誰是信長,誰是義昭
平面圖:
京都御所,可以說是日本的「故宮」。日本和英國,是現代少有國家,保留「皇族」。古日本人篤信,天皇是神的後裔,來世間掌管大地,這和中國的皇帝,「龍」的像徵多少相似。所不同的是,中古時期,天皇不理政,大權落在大臣之手,有點似給人「供奉」似的。因此,天皇實際權威,實在卻窮困,極度依賴外方諸侯捐款。遇上四方諸侯交戰時,皇室的收入更為減少。
日本也曾有過南北時期,南北朝的天皇,各居京都奈良,後來合一後以京都為正宗。天皇居「京都御所」,御所外是「京都御苑」。至19世紀,天皇遷都東京,京都御所,真正成為歷史。
日本皇室的菊紋,在御苑的建築物,隨處可見。
御園很簡單,除了大樹,還是大樹,沒有中國故宮那樣豪華。放眼看去,盡是灰灰的道路,沒有軍事設施,也沒有雕塑,比起外方諸侯的城堡,更為簡樸。作為皇室,沒有宏達的氣勢和權威的氣派,有的,卻反而是淒寂的孤高。
這兒每顆樹木都是古木,巨型粗壯,看上去應該有數百年。會否有一千年的樹?
皇室無權,反倒過著安閒日子,跟中國不同,四方群雄打來打去,仍以天皇為尊,雖有南北朝時皇室之間的血統之爭,可皇室實際上卻遠離日本土地之間的利益紛爭。或許,這樣,京都御苑才保有一寸寧靜之地。
掉下背包,坐在參天古木群中,落日斜陽,聽著鳥兒歸家的吱叫。
高高在上,卻非人也非神,無權亦無勢,一生只能待在御所之中,當天皇的心情,
會是怎樣的呢?
當天是假期,御所關門,只能在門外看,雖然不能進去一睹天皇御所,不過能到這兒嗅嗅古日本皇室的氣息,也不枉此行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